枇杷是中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,因形似琵琶而得名。枇杷英文名Loquat来自芦橘(枇杷古名)粤语音译,与樱桃、杨梅并称“果中三友”。枇杷按果实色泽可分为红沙枇杷(即红肉种枇杷)、白沙枇杷(即白肉种枇杷)两大类,白沙枇杷因口感爽滑鲜嫩、肉质晶莹洁白而被喻为“枇杷中的鲜奶”,江苏省吴县市东山镇白沙村即因盛产白沙枇杷而得名。红沙枇杷果皮金黄,雅称“金丸”,宋代宋祁诗称:“树繁碧玉叶,柯叠黄金丸”,陆游诗称“难学权门堆火齐,且从公子拾金丸”。红沙枇杷寿命长、树势强、产量高,皮厚质粗,宜于制罐头,著名品种有圆种、鸡蛋红等;白沙枇杷肉质玉色,俗称“白花枇杷”,雅称“蜡丸”,宋代郭正祥诗称“颗颗枇杷味尚酸,北人曾作荔枝看。未知何物真堪比,正恐飞书寄蜡丸”。白沙枇杷皮薄质细,适于鲜食,著名品种有青种、荸荠、冠玉、白玉、鸡蛋白等。枇杷按果形分圆果种、长果种,一般圆果种含核较多,长果种核少或独核者居多。
枇杷育蕾于秋,开花于冬,结子于春,成果于夏,沐一年之节气,浴四季之雨露,被誉为“四季水、果中奇珍、果中皇后”。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专家分析,枇杷果肉每100g含碳水化合物7g、粗纤维0.8g、蛋白质0.4g、脂肪0.1g、磷32mg、钙22mg、丙种维生素3mg、类胡萝卜素1.33mg,其中磷、钙、胡萝卜素高于常见水果,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、药用价值、保健价值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称“枇杷能润五脏,滋心肺”,传统中医认为,枇杷有止咳化痰、解渴生津、清肺润喉、健胃消食之功效。而现代医学更证明,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、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。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,属于防癌营养素。在葡萄糖注射液没有问世前,中医常以枇杷汁维持进食困难患者的生命。据资料记载,美国药物研究单位在250例癌症患者中注射这种营养物质,竟有248例治愈。
歙县枇杷栽培历史至少840年,种植面积1.2万亩,主要分布于新安江两岸山地,尤以三潭(瀹潭、漳潭、绵潭)面积最广、品质最优。2001年,歙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“中国枇杷之乡”。2004年产量5095吨,达到历史最好水平,白沙枇杷因量少味美而大受消费者青睐。歙县三潭枇杷皮薄肉厚、汁甜水多,清香爽口,老幼皆宜,素负盛名,为安徽名优农产品。民谚称“天上王母蟠桃,人间三潭枇杷”,三潭枇杷赛蟠桃,白沙枇杷可以说是蟠桃中的蟠桃。歙县三潭与福建省莆田市常太镇、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、余杭区塘栖镇、江苏省吴县市东山镇并称“中国五大枇杷产区”。歙县三潭小气候独特,山环水绕,雨沛风和,云横雾抹,冬暖夏凉,为枇杷生长的首选宝地。如在“蚕老枇杷黄”的五月来到这里,既可一览新安江畔旖旎风光,眼福大增,入目皆景,又可一尝白沙枇杷佳味,口福大饱,过喉不忘。枇杷味道虽美,但要注意“小麦勿同粟米、枇杷食”(元代贾铭《饮食须知》)、“多食助湿生痰,脾虚滑泄者忌之”(清代王士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历代文人雅士对枇杷情有独钟,唐代羊士谔《题枇杷树》诗:“珍树寒始花,氤氲九秋月。佳期若有待,芳意常无绝。鰯鰯碧海风,蒙蒙绿枝雪。急景有余妍,春禽自流悦。”宋代苏轼《食荔枝》诗: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芦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;苏轼《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》诗:“绿暗初迎夏,红残不及春。魏花非老伴,卢橘是乡人。井落依山尽,岩崖发兴新。岁寒君记取,松雪看苍鳞”。到过徽州的宋代杨万里《枇杷》诗:“大叶耸长耳,一梢堪满盘。荔枝多与核,金橘却无酸。雨叶低枝重,浆流沁齿寒。长卿今在否,莫遣作园官”。1983年初夏,诗人们兴会新安江山水画廊,品尝三潭枇杷,沙白(原名李涛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)赞叹“一江新安水,万重枇杷山”,西来赞许“潭泛千秋水,江流万古情”,邵燕祥(中国作家协会理事)赞颂“枇杷无言,下自成蹊。异口同嗜,甘甜自知”,流沙河(原名余勋坦,中国作家协会理事)赞赏“浔阳琵琶三弹,歙县三潭枇杷。琵琶三弹涌清波,三潭枇杷挂金霞。琵琶枇杷流连忘返,主人忘归客不发”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西泠印社社员、黄山印社社长董建(别号近黟山人)刻过一套有关徽州风物内容的印章,“三潭枇杷”就在其中。(七厂 方有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