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10年(1921),鉴于徽州女子教育落后且无女子师范,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陶行知、东南大学图书馆主任洪范五、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、省立第三中学校长方新等积极倡议筹办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(简称“皖四女师”),获省教育厅厅长江暐批准,程家炜、章芸轩、潘孝先、戴英等力争将学校设在隆阜三门里吴树德堂。皖四女师开徽州女师先河,为徽州女子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。校训为“爱、敬、勤、洁”,校歌为“东原故里,隆阜名村,河洲桃李绿葱茏。万架书山南面拥,俟嗣徽音女教宗。译古训德言永功,启新知平等大同。为国民母为女宗,世永无尽。文化无穷,宏我学校爱、敬、勤、洁之良风”。
民国11年7月开始招生,有100余人报名。上海神州女校教务主任程宗泗为首任校长,除校长程宗泗、文牍程家炜外,全部需要女教员,但徽州本地极少,故要向外地延聘。姚文采、朱家治、洪范五等徽州旅宁教育界人士热心相助,尤以陶行知出力最多,大部分女教员都是通过陶行知的关系在浙江一带礼聘,并由陶行知派专人护送到徽州。
民国12年9月12日,陶行知游览八达岭长城。在青龙桥车站候车时,车站工人刘君(合肥人)将洋人想买进的一块明永乐年间长城砖相赠,上有“中部”二字。陶行知将长城砖转送皖四女师,并在致程校长信中说:“我想四女师新校舍,不久总要建筑,用此砖来点缀点缀,也是千载一时的盛事……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。我们四女师既得万里长城之砖,自能在造就人才、保障共和国的路途上进行了。不过,为这块砖计,既入黄山就不能出洋了;要说它是为贵校牺牲,亦无不可”。
10月10日,陶行知再次致信勉励程校长:“中国现在危亡之祸逼在眼前,万万等不及国民小学的学生长大之后再出来为国家担当责任。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的培植起来,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,并愿为国鞠躬尽瘁……我以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,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。四女师的教职员,似宜在隆阜这个社会环境当中,训练学生一种改造的能力。最能引起他们兴味的,就是大家同心合力,叫不识字的隆阜,化为识字的隆阜,叫黑暗的隆阜,在一定时期之内大放光明”。
10月30日,陶行知复信教务主任金鸣岐:“国庆纪念是十月十日,十字代表十字架,十字架有牺牲之意义。我们每逢双十节就应当想到国家的危险,要立志为国家背双倍的十字架。中国国民倘肯为国家背十字架,没有铁肩可以吗?是万万不可以的。我们不可以不宏毅,因为任重而道远。四女师恰好是十一月十一日产生的,两个一字就是代表两个铁做的肩膀,上头背了两个十字架。我们每逢十月十日都要想到十字架;我们每逢十一月十一日都要想到十字架是要铁肩背的;我们纪念的时候就要立志硬起肩膀来,为国家背双倍的十字架”。
10月31日,致信英文教员胡自华:“中国二万万女子恐怕就有一万万九千万没有受过教育,要想把她们都化为读书明理的人,非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出来万众一心的提倡不可,这是孔子己达达人、耶稣爱人如己、释迦超度众生的事业。先生于此事素来热心,现在进行如何?可得闻乎?”。
12月5日,致信英文教员胡自华:“隆阜人士公推先生为隆阜的平民乐师,我谨为隆阜庆得人。我希望先生不独为隆阜的平民乐师,并且要做全徽的平民乐师——全徽的平民卡露锁(即意大利平民乐师卡鲁索)。先生问内地上《平民千字课》要用国语还是土语教。内地有两种,一是说普通话的内地,一是说土语的内地。我们徽州六县简直是六国,所以说的话至少有六种土语。在徽州这种情形之下,除用土语教别无办法。”。
民国17年,更名省立第四女子中学(简称“皖四女中”),开徽州女子中学教育先河。
民国22年,南京晓庄师范被国民政府封后,皖四女中20余名师生几经周折,找到避居上海的陶行知,向他汇报学校的情况。陶先生热情接待并作“过五关、斩六将”的讲话,勉励师生克服一切困难,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。(方有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