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飞地练江牧场始于1966年,地处皖南歙县。歙县历史悠久,置县于秦,为徽州府治所在地。自古至今,虽然许多姓氏在这里繁衍生息,但较多的是汪、王、黄、方、程、胡、吴、李,并称为“徽州八大姓”。近代是指1840年至1919年这一时期,由于战乱频仍,时局动荡,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,如鸦片战争、太平天国运动、小刀会起义、捻军叛乱、第二次鸦片战争、中法战争、甲午海战、义和团运动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、辛亥革命、二次革命、护国运动、护法运动等,因此在沪活动的歙县名人极少,此处仅列数人。
程庭鹭寓居嘉定,书画“抱鸾凤之姿,挹烟霞之气”,山水清苍浑灏,风韵萧疏。嘱宝山印康祚等校订钱杜《松壶画忆》2卷。著《练水画征录》、《小松圆阁杂著》、《小松圆阁印存》、《小松园阁书画题跋》等。子祖庆画承家学,兼以文征明为宗,山水出笔幽秀,著《练水文征》、《练川名人画像传》、《吴郡金石目》、《无罣碍斋随笔》等。
虚谷和尚为海上高流,与旅沪画家任伯年、吴昌硕并称“海上三杰”,有"晚清画苑第一家"之誉,与华亭胡公寿等交往密切。书得东汉蔡邕精髓,画得清初程邃神韵,以人物、山水、花卉、蔬果、禽虫著名,无一笔滞相,尤擅以破笔作松鼠、金鱼等,草草写意,生动超逸,于枯笔干枝中有秀润之致,任伯年以“十指参成香色味,一拳打破去来今”赞其画之奇妙。卖画为生,以画丐自居,“闲中写出三千幅,行乞人间作饭钱”,《五瑞图》、《菊花图》、《瓶菊图》、《梅鹤图》、《彭公像图》、《紫藤金鱼图》今藏故宫博物院藏、《松鹤延年图》藏苏博、《枇杷图》藏南博、《山水》藏上博。寓居申城西门关帝庙,晚年多次参加慈善会赈灾义卖。
王旡生为南社成员、上海《神州日报》主笔,撰文痛骂洋人在租界开通电车断绝人力车夫生计,由此触怒外国人,欲派警探捉拿。王在沪不能立足,于是潜至扬州避祸。后返沪为《民呼日报》、《天铎报》主笔。辛亥革命后,创办上海《独立周报》,以正论与当世商榷。善诗能文,尤擅骈文,为世称道。深究小说理论,倡导小说界革命。辑有《世界史》、《世界地理》、《中国地理》、《三国志选注》等。
汪允宗留日时加入同盟会,与于右任等义结金兰。陈天华《警世钟》被查封后,即与于右任、汪彭年等奉命回国,开展革命宣传鼓动工作,后就职金粟斋译书处、启秀编译局。不久与于右任、邵力子等人在沪英租界四马路创办《神州日报》,为东南八省同盟会喉舌。撰稿抨击时政,笔锋犀利,博通经籍,文辞优雅。每立一义,贞固不拔,适为人人心中所欲言,而于种族隐痛、民生疾苦微言寄慨,入人尤深,故神州论坛俨然为民党壁垒,有功于后来兴复为多。在沪最先发布社论声援武昌起义,沪新闻界随后纷纷发表消息拥护,对促使上海迅速光复贡献极大。辛亥革命后,撰文抨击帝国主义勾结军阀祸国殃民,不料总负责汪彭年将报馆交给袁世凯亲信孙震东,但汪斗袁不止。袁死段来,撕毁约法。汪挺身而出,竭力撰文抨击,段买通医生暗害。
吴馨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,后在小南门花园弄创办务本女塾,开上海国人自办女校先河。不久在乔家浜创设幼稚园,为国人开办的上海第二所幼儿园。用银元8万两购得黄家阙旧营地11亩兴建务本女中(二中前身),后相继改为县立、市立。为民国首任上海县民政长(旋改称知事),1912年12月20日因元旦为阳历新年献岁第一日、南京政府成立纪念日而发布通告“自应休息数日”,开元旦放假先河。对申城建设擘划多所建树,带头捐巨资在西门外大吉路、大林路、方斜路交接处倡解放人自办的最早的公共体育场(沪南体育场前身)。卒后,上海各界为其塑像立碑于公共体育场。(方有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