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之“四知拒金”读后感
时间:2017-10-23   |   浏览:1648次

“天知,地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?”,这是东汉人杨震在拒收同僚王密十斤金子说的话,也是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一书关于“廉政”的开篇之论。

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以“四知拒金”的故事启发众人,以此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觉悟,重德行,保清廉。若将这个故事的道理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,同样发人深省。

对于很多人来说,每天更多要面对的是“天知,地知,我知,何谓无知?”的问题,即自我反省的过程,正是这种反复的正面的自我审视在不断地催人进步,也让个体乃至群体变得更加美好。

在我们牧场,有这样两位保洁人员让我印象深刻,其中一位负责场区、居民区道路的保洁,另一位负责文化中心大楼的保洁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将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。对一些他人不常去甚至不去的卫生拐角,他们也总是在认真地打扫。事实上,如果他们不去打扫,偌大地面上的一些细小灰尘又有谁会发现呢。即便如此,他们依旧在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,至于为什么能够坚持这样做,也许他们说不出什么所以然,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,但他们的实际行动体现出了一种最质朴而又最崇高的觉悟。

他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另一个小故事。从前,一位老和尚在一处古镇里也是在不断地扫地,与旁人不同的是,他将扫地这件平常事“悟”出了新的思想高度,“扫地扫地扫心地,心地不扫空扫地,人人都把心地扫,世上无处不净地”。何谓净地?是干净美丽的自然环境,也是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;何取净地?则需要大家都有一颗光明磊落的心地。若在没有旁人的时候,在只有自己知道的时候,我们还能够坚持做到谨言慎行,行于“文明”而止于“随意”,不为“人知”只为“自知”,那我们应当也可以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“扫地人”,当然,当这种美好留在了时间与空间的更远处,那便是另一种惊喜了。

除了关联他人的“我知”,另一种“我知”便是自我鞭策。例如,一个人没有按照计划将自行制定的学习内容完成,有谁知道呢,只有自己知道。如果抱着“反正又没人知道”的态度,那么,学习这件事就被搁置了;反之,若能在羞愧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,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不断的进步。

总之,无论是于人还是于己,若多些反省,多些觉悟,我们就会远离无知,远离推脱,在好与不好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。(蒋淑慧)


COPYRIGHT 2011~2019 练江牧场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公司地址: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练江牧场 | 电话:0559-6740001 | 邮箱:lianjiang_01@163.com

ICP备案号:皖ICP备19008710号-1 | 公安网备案号:34102102000213号 | 技术支持:浩瀚科技 |

网络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:34101999008-0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