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是一种信仰——写于第28个“世界读书日”
时间:2023-04-26   |   浏览:722次

1682649471983761.jpg

白居易有诗云: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”正如诗中描绘,美好的春色并不会消褪,它只是“隐居”到古刹之中罢了。现实之中的桃花必然凋敝,但书籍之中的“桃花”会永远盛开,它也一直在等待着你我来发现它真正的美。

2023年的4月23日是第28个“世界读书日”,从小到大有句话我们一定都听得耳朵起茧,“你要多读书啊!”那么,有四个问题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过,第一,为什么要读书呢?第二,要读什么样的书呢?第三,应该怎样读书呢?第四,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?

 

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、为什么要追求知识呢,人都是有惰性的,明明把大把的读书的时间拿去刷抖音、逛淘宝、打游戏不是会更加快乐吗?

第一,苏格拉底在《理想国》中指出,人的心灵就像自然界的流水一样,如果没有外力做适当的“引流”,它一定会一泻千里、一定会泥沙俱下。在著名的“洞穴之喻”里,那处在洞穴之中的人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洞穴,他是被外力拽出洞穴的,才让他看见了真正的太阳,而书籍呢,绝对具有这样的力量。遥远的古希腊,在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德尔菲神谕:“认识你自己”。现实中,背面刷水银的镜子只能映照出我们的肉身;而源源不断地阅读,书籍上的文字也会变成一面镜子——心灵的镜子,从而可以映射出我们的灵魂,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“认识你自己”。

第二,读书可以让我们去追寻真正的“人”,即尼采笔下的“超人”。他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面指出,“人是一根绳子,一头连接着野兽,一头连接着超人”,当然不是会飞的那个超人,而是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性的那个“超人”。现阶段的人类就像桥梁一样,只不过是中间那个过渡部分而已,唯有强大的信念感和使命感才能激励我们不断朝“超人”的方向前行。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四大圣哲,如果苏格拉底一直舌战群雄、长命百岁,如果乔达摩·悉达多顺利结婚生子、继承王位,如果耶稣一路传播福音、布道畅通无阻、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如果孔子的仕途一马平川、浩浩荡荡,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伟大事业。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唯有拥有强大信念和使命感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业,而所有伟大的事业无一不是以知识作为强大根基的,阅读可以让我们觉醒自身的使命感,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并且,当这些伟大灵魂遭受苦难时,他们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,我们能否通过阅读从中汲取一些参考的意义与价值呢?“人为妇人所生,日子短少,多有患难,出来如花,又被割下,飞去如影,不能存留。”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时,历史上那些最有智慧的人才能给我们内心注入真正强大的力量,他们才是我们心中那金光璀璨的定海神针。所以,我们要不断地阅读,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西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

第三,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,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,他可以自由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组合。当我们在阅读中,在与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人物对话时,我们的灵魂便超越了任何的时间限制。书籍,便是时间的魔术师。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”或许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,如果当下已落英缤纷,你仍感到意犹未尽,那就请移步到“古刹寺院”中去吧,那里有一份专属的宁静,那里有一片永不凋零的“桃花林”,那里的美好永不褪色。

第四,张载的“横渠四句”足以揭示每个读书人的终极使命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我们人类文化的代代传承是没有捷径的,所以杜甫说“文章千古事”,写文章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,“文以载道”,文字是思想的外衣。造物主造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,就是“向善”。人类是造物主最伟大的杰作,几乎没有人会发自内心地自甘堕落,我们都渴望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尊严的人,同时,我们会以自己为水波涟漪的圆心,由己及人,也希望身边的人、更加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尊严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,如果每个人都能够“克己复礼”,全社会就能编织出一张坚韧的“一以贯之”的大网,从而真正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所以说,我们在看似只是自己在读书的同时,并不仅仅只为自己在读书,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文化涵养散发出来,感染身边或者更多的人。

 

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读些什么书呢?

面对书籍的汪洋大海,谁不曾发出过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的叹息?当然,我可以看不懂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、可以看不懂《时间简史》、可以看不懂《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》……看不懂这些书我并不觉得有些惋惜,甚至觉得有点理所当然,但是如果我不去翻阅《论语》、不去琢磨《道德经》、不去背诵《唐诗三百首》,人生必将会减少很多的乐趣。所以,我们要阅读文史哲,就像数理化不分家一样,文史哲也不分家嘛。

对于文学作品,文学并不是人生的调味剂,而是人生的实体。亚里士多德在《诗学》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“净化理论”,他说文学作品特别是悲剧,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。他指出,人类的那些有害的情绪比如恐惧、敌意、情欲等等,是无论如何都会一直存在的,那么,在可控制的戏剧场景中将它们释放出来,要比把它们彻底压抑下去要好得多。我们在戏剧中将自己代入剧中的人物,对那些可怕的情绪感同身受,当戏剧结束时,我们便能体验到一种净化,得以涤除这些可怕情绪,和舞台上演员们的激烈表现相反,我们在剧终离开剧院时的感受是平静的。回想我们在读完一本荡气回肠的小说时,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呢?

对于历史作品,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”我个人在阅读历史作品的时候,经常对历史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的态度,这一点可能与历史无关,而与知识有关。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摄入的都不叫知识,它们充其量只能算作“信息”,那如何才能获得“真正的知识”呢?就是对这些“信息”的“省察”。“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他这么说的判断依据在哪里呢?他是绝对正确的吗?有没有另外一种观点可以反驳他?”如果你能够对每一条“信息”都做如此“省察”的话,那么恭喜你,你被苏格拉底附身了!

既然说到苏格拉底,便说到哲学作品了,苏格拉底在《裴洞篇》中说,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。那么哲学是什么?philosophy这个单词来源于古希腊语,本义是“爱智慧”。小时候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,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跟当地的政府部门作如下汇报:“贫僧法号玄奘,来自东土大唐,前往西天取经。”其实哲学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:“我们是谁?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要前往哪里?”哲学本身并不能给人像数学题一样清楚的答案,它只能陈列出思考——没有人能够真正抵达真理的彼岸,但与此同时,也没有任何人的努力是白费的。当然,哲学原著佶屈聱牙又晦涩艰深,它必定是有门槛的同时,也是有阶梯的,是可以让我们逐渐拾级而上的。学习哲学能够培养起我们最为正确的三观,它即是底层的为人处世逻辑,又是顶层的意识形态伦理,能够使我们醍醐灌顶,有一种“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感觉。哲学它即是人类文明的起点,可能也会是人类文明的归宿,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本质都是思维的运作。所以,我们要阅读哲学,不断攀登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。

一本书只有认真读过,才知道是否对自己有帮助,同样地,世间也没有哪本书非读不可。我们不必拘泥于各大畅销书的榜单,又或者是什么人生必读书单,只需要慢慢地去咀嚼,“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”。其实,读什么书也并不重要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读。

 

那么,第三个问题是怎样读书?

早在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。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,而真正的阅读是一种“重读”,不是指去重读某本书,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刻,你与曾经所学知识“再次重逢”。这种知识的再现,就是当我们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,甚至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,这才算“真正的阅读”。当然,运用知识的第一步,就是把他们牢牢记住,如果你连乘法口诀表都不会背,那么一定做不出来算数题。所以说,对知识的初级识记,是为了有朝一日的蓦然回首,待这种知识的重逢能够赋予生命更多的闪光点时,你一定会感慨,原来曾经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都是值得的。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

 

最后一个问题是读书的效用。

第一,通过读书,我们可以拉开与现实的时空距离。这个世界如今的构造,无论是物质领域(如金木水火土、氢氦锂铍硼之类自然元素的发现),还是精神领域(如自然法、宗教神学之类意识形态的创造),必定在一开始都是由一群理想主义者身先士卒,先“猜想”出来的:先假设地球是圆的,然后麦哲伦的环球旅行才证明地球真的是圆的。读书可以为我们插上翅膀,与现实拉开距离,而距离是会产生美的,就像《庄子》开篇《逍遥游》里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,原来我们飞在天上俯瞰大地,和我们站在地上仰望星空一样地美好啊!

第二,通过读书,使得我们能够“殊途同归”。在柏拉图著名的“太阳之喻”中,他把理念比作太阳,正是因为有了太阳光的照耀,我们才得以清晰地看见一切事物:正是因为有了理念的指引,我们才得以清楚地认识的一切事物。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,只能算作个体的经验,它是感性的、是具象的,而一旦我们把事物上升到理念,它便是理性的、是抽象的了。关键是这个可以将事物凝练和提升,二者中间所需要架构的桥梁——就叫做“知识”。理念是从感受经验中“上升”起来的,又反过头来像太阳照耀大地一样“下降”,再次为我们的实践提供指导意义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名篇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》之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,他以思想的两次“飞跃”来说明这种“上升”与“下降”的关系。世间的大智大慧总是如此相像,条条大路通罗马,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,你我总是会相遇的。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。

 

总而言之,阅读是一种不断学习,而学习是一种信仰。如果没有信仰,我们便没有能力去理解那些“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神秘事物”,读书便能够促成某种“顿悟”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、理解自己。

最为光鲜亮丽的人生,便是活在信仰之下的人生。读书,可以并不在某个特定的“世界读书日”里,而可以在每一天。也愿你我在阅读的这条康庄大道上能够结伴同行,不再孤单。(文/朱元升)

 

COPYRIGHT 2011~2019 练江牧场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公司地址: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练江牧场 | 电话:0559-6740001 | 邮箱:lianjiang_01@163.com

ICP备案号:皖ICP备19008710号-1 | 公安网备案号:34102102000213号 | 技术支持:浩瀚科技 |

网络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:34101999008-00001